左手綠色 右手智能
王盛偉牽住了轉型升級的“牛鼻子”
本刊記者 張 紅
藍天,白云,灌木環繞,花草簇擁。放眼望去,白色的混凝土巨大罐體昂首聳立,天藍色的上腰線下醒目地寫著“中聯水泥”與“CUCC”,廠區寧靜,窗明幾凈。幾十輛混凝土攪拌車擦拭得光亮如新,整整齊齊地列隊成陣,像將要出征的士兵。不遠處進進出出的攪拌車正在接受噴灑沖洗,從車身上流下來的污水則溫順地流入一個收納池,然后流向污水處理的地方,這些水經過潔凈再生后還會進入循環使用的渠道。回望生產車間,盡管廠房高聳,皮帶廊房上下交錯,但看上去卻排列有序,尤其是潔凈如拭,行走在這里幾乎感受不到塵土。走近原材料的攪拌罐體,你感受不到在其他混凝土攪拌站聽到的震耳轟隆聲,你能感受到的只是輕微的震動,因為這里的設備與管道全都采取了相應的消音措施。
這里就是目前在節能、環保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的南京中聯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中聯混凝土)的一個混凝土攪拌站。
“干凈、清潔、舒適、有序”,在這里,你能深深地感受到這八個字的含義。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在全國有上萬家,這是記者在親歷過的混凝土攪拌站中見到的環保水準最好的一家。
這種規模與水準的預拌混凝土生產線,在南京中聯混凝土公司有45條。
在中國預拌混凝土產業向綠色與智能轉型的艱難進程中,南京中聯混凝土是難得的標桿與范本,他們站在產業轉型的潮頭,彰顯著混凝土產業綠色發展的方向與成效;他們卓越的實踐,準確而有力地牽住了混凝土產業科學發展的“牛鼻子”。
而找到這個“牛鼻子”并給“牛鼻子”穿孔上繩的人,正是南京中聯混凝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先后被評為“南京市勞動模范”、“江蘇省勞動模范”的王盛偉。
環保至上是我的理念
王盛偉,江蘇南京人,一位典型的江南先生,溫婉、儒雅,交談中能讓人感受到剛柔并濟的力量。說到企業在環保建設中的各項工作時,王盛偉可以將環保的硬件、軟件及至每個微小的細節都能娓娓道來,可見其對這項工作的熟悉與深入。王盛偉長期在水泥企業工作,在任南京中聯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期間,企業的環保工作在全國水泥行業處于領先水平。2014年1月,王盛偉兼任南京中聯混凝土—全國單體最大的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的總經理。
王盛偉盡管非常熟悉水泥產業,但他卻十分敬畏混凝土產業。他說,如何看待混凝土的產業定位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從政府管理層面來看,管理混凝土產業的歸口部門,有的地方是建委,有的地方是經貿委,有的地方是綜合管理部門。有人認為混凝土是制造業,有人認為是服務業,而王盛偉認為混凝土是制造服務科技型產業。
這正是王盛偉的過人之處。
說其是制造業,因為按照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和長效機制,綠色環保就應是第一要務。
說其是服務業,因為其業態的1/3在廠內,2/3在廠外,如物流與澆筑。
說其是科技產業,因為高性能混凝土擁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豐富的市場應用需求帶給混凝土的就是多元而復雜的配合比,這必須是擁有豐富經驗和科技水平的人才能駕馭的。
清晰的認識促使王盛偉有著與眾不同的治廠理念。這個理念就是“環保至上”。王盛偉根據水泥企業環保的成熟作法,首先要求混凝土企業做到“廢水、粉塵”的零排放,其次是樹立了嚴格的高標準。他說:“南京中聯混凝土環保工作每一個環節的審核人都是我,我都要求做到國內一流。”在南京中聯混凝土,從原料進廠、原料預均化都采取封裝和自動噴霧系統,上料與運輸都安裝了帶動力的封塵系統,包括水處理中洗料、洗罐車后水的處理應用等,都采用了一流的設備與技術。王盛偉讓南京中聯混凝土的新型環保攪拌站具有十大特點:一是全自動洗車系統;二是泥漿壓縮回收系統;三是遠程中央控制系統;四是低壓螺桿粉料輸送系統;五是全自動上料系統;六是智能降塵噴霧系統;七是反吹風式脈沖收塵系統;八是綜合骨料均化系統;九是所有設備采用新型節能電機;十是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如果用十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智能、環保、節能、高效、一流”。
正是這個堅定的理念,令王盛偉彈奏出了我國混凝土產業最悅耳的環保交響樂。
南京中聯混凝土成立于2012年3月22日,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建材集團旗下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的核心企業,專業生產預拌混凝土、干粉砂漿;是由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聯合水泥)重組南京市有一定影響力的9家目標企業而形成的大型混凝土生產企業,混凝土年產能2500萬立方米,總資產35億元,產品可保證供應整個南京市主城區、河西城區、城東地區、城北地區、江寧區等區域,可以做到對南京市場的全覆蓋。
南京中聯混凝土不僅是江蘇省最大的混凝土企業,也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之一,現有員工1000多人,年銷售收入40億元。作為全國大規模的商品混凝土、干粉砂漿生產企業,南京中聯混凝土現有12座攪拌站、45條先進的預拌混凝土生產線、3條先進的干粉砂漿生產線,2座砂石料碼頭(南京新港碼頭、古雄碼頭),日生產能力可達8萬立方米,生產穩定性符合國家一級攪拌樓標準。
南京中聯混凝土中聯站、海華站、高橋站、秣陵站、銅井站、土橋站的攪拌樓是目前國內非常先進的攪拌樓,引領著國內混凝土行業環保節能的發展方向。這些攪拌站建有大型全封閉帶噴淋裝置室內料場、全封閉帶大型除塵裝置的攪拌樓、污水綜合處理回收利用系統,完全實現零排放,徹底顛覆了傳統混凝土企業的生產模式,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新面貌,成為全國混凝土行業的樣板攪拌站。
中國聯合水泥以市場化方式進行區域性聯合重組,是推動行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創新性經濟的重大舉措;也是江蘇省南京市政府為加快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南京特色的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之路的有益嘗試。
從“一罐一碼”到用微信報送工作計劃
“環保至上”的理念使我們感受到王盛偉是一個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而企業智能化的發展又使我們感受到王盛偉的與時俱進和登高望遠。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加快孕育、蓄勢待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由工業互聯網引發。進入2010年以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發展相融合。而工業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是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其本質是以機器、原材料、控制系統、信息系統、產品以及人之間的網絡互聯為基礎,通過對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實時傳輸交換、快速計算處理和高級建模分析,實現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戰場。從南京中聯混凝土的積極實踐來看,毫無疑問,智能化是預拌混凝土制造的發展方向,他們在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廣泛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甚至將神經網絡和模糊控制技術等先進的計算機智能方法應用于產品配方、生產調度等,實現了制造過程智能化。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手機)在南京中聯混凝土的應用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今,南京地區1000多個工地的計劃報送全部通過手機微信運作來實現。所有站點近100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計劃安排通過微信就能到位。企業環保值守、產品質量的監督也可以做到信息化管理。比如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每一輛車的產品都有條形碼,嚴格做到“一罐一碼”,使每一車的產品都可以追溯問責。
眼下無論何時何地,王盛偉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實時地知曉企業的生產與物流現狀,甚至包括貨款回收的進度。
借助信息化的技術手段,王盛偉與他的南京中聯混凝土如虎添翼,使中國聯合水泥的混凝土業務發生了質的飛躍。
中國聯合水泥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大型央企—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的核心企業,香港H股上市公司—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業務板塊,國家重點扶持的特大型水泥集團。中國聯合水泥擁有全資及控股大型水泥制造企業70余家、大型商品混凝土企業30余家,分布于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內蒙古、北京等地。水泥年產能1億噸,商品混凝土年產能2億立方米,總資產666億元人民幣。
中國聯合水泥秉承中國建材“善用資源、服務建設”的企業使命,以“全球優秀的水泥及混凝土專業服務商”為愿景,倡導“創新、績效、和諧、責任”的核心價值觀,積極建設“創新績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責任型”四型企業,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綠色環保的建材產品。
自運營以來,南京中聯混凝土參與了南京市全部重點工程的混凝土供應,參與了南京青奧工程、河西改造、地鐵建設、金融中心、新城科技、金鷹大廈等一大批重特大工程項目,過硬的產品質量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支持與信賴,為南京城市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聯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脫穎而出,成為混凝土行業的一面旗幟。南京中聯混凝土連年被評為“南京市混凝土行業信用管理優秀企業”,并先后被評為“中國混凝土行業優秀企業”、“中國混凝土百強企業”、“全國工程配送50佳”、“中國混凝土行業綠色生產示范企業”、“江蘇省混凝土行業最佳企業”等。
王盛偉非常注重產品每一個環節的質量,以創全國名牌為目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公司一貫注重對預拌混凝土行業新技術、新科技、新產品的研發,不斷加大對混凝土研發中心人力、物力的投入。近年來,通過自主研發或產學研聯合開發等方式,南京中聯混凝土已陸續成功研發出輕質結構混凝土、泵送輕質混凝土、耐高溫混凝土、泵送重混凝土、防輻射混凝土、抗凍融混凝土、高強混凝土、透水著色混凝土等多種特種混凝土,其中多項成果已獲得中國建材集團技術革新獎,在行業內外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力,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南京中聯混凝土也立足于優化傳統混凝土各項基本性能,特別是針對混凝土耐久性的問題,深入廣泛研究了碳化、凍融、硫酸鹽腐蝕等常見耐久性問題的作用方式及應對措施。借助產業鏈優勢,從原材料方面進行骨料級配、粒型優化;水泥實行低水化熱,低鋁酸三鈣、中等比表面積制造方案;充分利用公司資源,不斷完善混凝土配比方案,并協助施工方優化現場養護。南京中聯混凝土憑借著強大的研發實力及社會責任心,為社會提供可靠優異的產品質量。
南京中聯混凝土堅持以專業化的制造技術、專家化的管理手段確保高品質產品的生產;堅持以完善的市場保障系統、專情化的服務理念對消費者負責;堅持推進低碳化生產經營方式,打造綠色環保產業,履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堅持在企業良性發展的同時,持續關注員工健康和福利,實現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
在物流管理方面,南京中聯混凝土擁有37米~62米汽車泵101臺,其中60米~62米汽車泵31臺,高層地泵40臺,高性能超高層泵15臺;混凝土攪拌車548輛,其中節能環保型天然氣攪拌車100輛,日混凝土保供能力8萬立方米。自有砂漿背罐車3臺,砂漿散裝運輸車18臺,砂漿散裝罐280只,日干粉砂漿供應能力5000噸,保供能力非常強大。
在技術研發方面,南京中聯混凝土長期致力于混凝土運輸、泵送新技術研發工作,先后完成C150超高強度混凝土、輕質混凝土、耐熱混凝土、35KN超重混凝土等特種混凝土的泵送;在超高層建筑實施泵送時,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造,利用自主研發的泵管液壓自頂裝備和技術,實現了單路泵管在核心筒和正常樓面間自由切換,極大地節約了工地人工,減少了泵管材料使用量,起到了效率提升、降本節耗的雙重功效。
在智能裝備方面,南京中聯混凝土所有攪拌車、泵車等車輛都配有亞仕德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并與生產管理ERP系統相連。運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實時觀察車輛工作區域和狀態,科學合理調度攪拌車、泵車,確保了混凝土連續性和質量的可控性,使兩工地泵車轉場銜接更緊湊順暢,全面提升了攪拌車運輸效率和泵車利用率,更均衡、更高效地完成保供任務。
成本、質量、環保、安全、服務是企業的五個關鍵核心詞
王盛偉念的“企業經”中,最核心的五個關鍵詞是“成本、質量、環保、安全、服務”。
為此,公司成立了環保安全部,負責企業的生產安全、車輛安全、環境衛生、職場管理。王盛偉從水泥企業的管理中創造出不少好的經驗。南京中聯水泥是中國建材集團首家通過國家安監總局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示范企業驗收的企業。王盛偉說:“企業一把手的環保意識非常重要。我對混凝土站點的增減都是親自把關,在事關環保布局方面,包括具體線路怎么走,我都會親自參與設計。”
王盛偉說:“企業的生產運營就按這十個字的要求,每個月進行對標。做得好的單位介紹經驗,做得差的部門尋找原因。”他們在環保對標環節采取了一種很新穎的作法,就是對每個站點的環保環節進行拍照,用視頻或圖片對標,把不合格的環節反饋回去,下個月再在同一處拍照,再進行對標,月月循環,連續兩次不合格,進行約談,直到改進。
王盛偉的經營公式是:環保投入+精細化管理=高效。
在企業智能化方面,王盛偉正在下足功夫。隨著日益復雜的產品需求,銷售、采購渠道的發展趨勢,未來公司將基于現有調度運營指揮平臺架構開發手機應用,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讓客戶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終端提交合同訂單申請,進行網上訂購、支付,物流配送;銷售和運營部門可隨時隨地創建報價,銷售訂單,交貨通知和提供客戶服務;材料供應商可隨時隨地在線創建報價,銷售訂單,交貨通知和提供各項服務。
南京中聯混凝土立足高起點、高標準,現已自主研發出適合公司營運流程的可實現一體化管理的系統—調度運營指揮平臺。該平臺以金蝶K3財務軟件系統、鼎軟生產管理ERP系統和亞仕德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三方軟件為藍本,實現模塊間無縫對接、管理要素共用,實現了以財務集中管控為核心,營銷、采購、庫存、生產調度管理的一體化,增強了核心業務的信息化、流程的規范化和數據的標準化。
該平臺擁有強大的實時整合整個公司所有攪拌站的生產現場實景、營運活動及其結果的功能,可隨時召開現場視頻會議,實時溝通交流。實時的信息、一體化管理的信息和匯總上來、層層點擊深入獲取細節的信息,能幫助管理者更快速準確地預測趨勢和盡早發現問題,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贏取先機,更富有成效地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王盛偉曾經說:“我認為,職場環境管不好的人,企業也就做不好。把環保與安全放在質量之上,一票否決,是我的作法。在我們企業,領導班子成員會不定時地到站點去檢查環保工作,今年率先停產的也是環保相對差的四個站點。我們也曾經有過在即將表決任命一些年輕干部時,我事先不打招呼去他們家里走一走,看一看這些人的家是不是干凈整潔。結果真有年輕人因為家里環境凌亂而失去走上領導崗位的機會。”可見王盛偉對整潔與有序是多么地看重。
近年來,南京中聯混凝土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都在200萬元至300萬元。王盛偉反對“有了錢才能搞環保”的觀點。他認為,環保投入對企業經營成本的影響并不大,但是做好環保可以帶來兩個好處,一是推動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零排放”洗出來的塵土砂石,壓餅后可再循環利用,有看得見的效益。二是理念的提升,把細節抓好,成本就能降下來。他自豪地說,南京中聯混凝土的生產成本低于所有同行,全部環保成本都已消解在產品的成本當中。在王盛偉的心中,環保是生產力,精細化是生產力,安全也是生產力。
南京中聯混凝土充分利用中國建材集團的優勢,依托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強大的技術支撐,攜手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蘇博特、西卡等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先進的混凝土研發中心,針對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標號混凝土開展研發,成為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新技術研發基地、東南大學學生實習基地、南京工業大學學生實習基地,以絕對的硬件優勢和雄厚的技術力量創新為資本,不斷開發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項目,建立起全國混凝土行業的標桿。
一個人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了此生的使命。王盛偉就擁有這份幸運。他知道自己的使命,牢記自己的使命并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從水泥企業到混凝土企業,王盛偉始終緊緊牽住環保與智能的“牛鼻子”,這使他和他所在的企業,成為了整個產業轉型升級大潮中的“弄潮兒”。所有關注混凝土產業轉型升級的人也都從王盛偉與南京中聯混凝土的卓越實踐中看到了產業發展前景的鮮活標本。